By Konstantin Lazorkin, from Flickr, CC license |
創業以來,隨著工作量的增加以及目標達成率的下滑,我深覺得需要一套更好的方法來幫助管理自己並提升長期的戰鬥力,因而開始試用 iDoneThis 這類型的服務。 iDoneThis 可以讓我們在日曆上記錄每一天做過了哪些事,並且可以指定特定的時間把進度寄給自己,如果還沒填寫進度,也會寄提醒信督促自己上去撰寫進度,有點像工作日誌加上日誌監督者的感覺,可以幫助自己瞭解每天做事的軌跡,有助於反省與檢討並追蹤事業的進展。
用了幾天下來,總覺得這服務對我來說仍少了些什麼,直到剛才再看了一次 Sapp 的文章之後,我非常「間接」的想到究竟缺少了什麼:
還需要一個 ToDo List 來設定目標
在這個看似
Entrepreneurship is a kind of management
創業聽起來是很酷炫新奇的,而管理橫豎聽起來都是比較無聊嚴謹甚至是制式化的事情。但實際上,創業比想象中更需要做好縝密的管理,尤其是面對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時候更是如此,畢竟資源(時間、金錢,還有熱情)是有限的,經不起太多次的消磨,因此,目標設立與實際執行的掌控與管理更是成敗的關鍵,也讓我回想起 Scrum 的模式:
我當年(今年三月前)還在某前公司工作時,公司用敏捷開發的 Scrum 模式運作了好幾年 (關於 Scrum 請參考維基百科), 其中讓我受益最多的是 Daily Standup Meeting (每日站立會議)的開會方法:會議的精神(理論上)要求所有專案參與者,每天固定在15分鐘內,交換團隊成員的進度,並要求所有與會人員必須站著進行,由一個人主持、記錄但不准發言,其他人輪流簡短的交換三件事情:
我當年
今(昨)天你完成了那些工作?
明(今)天你打算做什麼?
完成你的目標是否存在什麼障礙?
這麼做除了能讓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彼此間的進度和目標外,也能讓每個人替其他人「想」這三件事,無形中能讓整個團隊很自然的有分享知識和經驗的習慣。而更重要的是,每個人都能對目標與實際執行之間的落差更有感覺,這能幫助每個人可以更準確評估各種任務所需的時間,對所有人都非常有助益。
以筆者實戰經驗來說,在美國和三間公司的人馬開發全球市佔率高達60%的某伺服器必用的韌體產品,開發並協調彼此進度長達近半年的過程,讓有心學習龐雜系統開發環境的人能碰觸到各種不同環節,並且讓客戶的Principal Engineer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到專案狀態,並讓比鴻海集團還大的公司高層人迅速掌握全盤狀況,善用這機制所帶來的溝通效益其實是非常高的。但筆者也經歷過把 Scrum 運作的極為悲慘的例子,因此如何聰明的借用好的方法來把事情做得更好,比方法引進本身更重要許多。
以筆者實戰經驗來說,在美國和三間公司的人馬開發全球市佔率高達60%的某伺服器必用的韌體產品,開發並協調彼此進度長達近半年的過程,讓有心學習龐雜系統開發環境的人能碰觸到各種不同環節,並且讓客戶的Principal Engineer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到專案狀態,並讓
至於像 iDoneThis 這類的服務,剛好可以用來模擬 Scrum 裡面的管理者角色:記錄!而 Scrum 過程中團隊成員所設定的目標(接下來要做什麼),若可以寫在一份 ToDo List 上,那就可以拿來和當天所完成的事項作比較了(所以如果 iDoneThis 稍微 pivot 一下,加上 iWannaDoThis 就變成用來做 Scrum 的工具了)。不過就從名字的字面意義來說, iDoneThis 的定位比較像是「畢凱艦長日誌」那樣的東西,是用來單純紀錄每日進展,所以也不能強求它改變什麼。
把這些零碎的想法聚集起來之後,我更清楚的意識到管理方法和工具的重要性,我也相信若能透過適當的工具實踐出合適的管理方法,相信可以幫助一些人(像是我)調整目標與執行的落差,讓每件事情能夠掌握得更精準。
做中學、學中想,還要廣吸新知、溫故知新,才能跳出框架看世界,提升自己!加油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